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24-03-25 14:01:14

精心分别整理了小学、初中、高中这三种不同水平的优秀作文范例:

 

小学作文第1篇:

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

从前,有一个国家叫赵国,赵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宝贝,叫做和氏璧。和氏璧是一块非常漂亮的玉璧,据说它有着神奇的力量,能够保护拥有它的人。

有一天,赵国的国王决定把和氏璧送给另一个国家——秦国,作为友好的礼物。秦国的国王很高兴地接受了和氏璧,但是不久之后,他又反悔了,不想把和氏璧还给赵国。

赵国有一个叫蔺相如的大臣,他非常聪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来让秦国把和氏璧还给赵国。他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对秦国的国王说:“这块和氏璧非常珍贵,如果有一点点的损伤,我怎么向赵国的国王交代呢?不如我先展示给您看,如果您真的想要,就请您先写一张保证书,保证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还给赵国。”

秦国的国王想了想,觉得蔺相如说得有道理,就写了一张保证书。蔺相如拿到保证书后,就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还给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完璧归赵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初中作文第2篇:

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它们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承载着深刻的道理。其中,“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就是这样一个典故,它讲述了一个关于诚信和智慧的故事。

“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主要讲述了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如何智取和氏璧,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故事。

相传,当时秦国非常强大,秦王想得到赵国的和氏璧。和氏璧是当时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玉,价值连城。秦王以十五座城池为代价,向赵国索要和氏璧。赵王深知秦王的用意,不愿失去和氏璧,但又不敢轻易拒绝,以免惹怒秦王。

在这个关键时刻,蔺相如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出使秦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蔺相如到了秦国后,机智地将和氏璧骗到手,然后当众指出秦王没有诚意交换城池,并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蔺相如的这一举动,不仅保护了赵国的利益,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勇气。从此,“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办事有始有终,成功地完成任务,同时也寓意着保持诚信和智慧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可以从“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典故中学习到,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诚信和智慧,勇于面对问题,并且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蔺相如一样,成功地完成任务,实现我们的目标。

总之,“完璧归赵”这个成语典故不仅是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更是一个关于诚信和智慧的深刻教训。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保持诚信和智慧,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高中作文第3篇:

完璧归赵的成语典故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它们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其中,“完璧归赵”这个成语,源自于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它不仅体现了古人智慧的外交手段,也展现了人格的尊严和诚信的价值。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位名叫蔺相如的智士。当时,秦国强大,经常对其他小国进行侵略。秦王听说赵国有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便想方设法想要得到它。于是,秦王派遣使者到赵国,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深知秦王的野心,但又不敢轻易拒绝,以免引发战争。

在这个关键时刻,蔺相如自告奋勇,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进行交涉。他到达秦国后,巧妙地运用智慧,让秦王在众目睽睽之下亲自验证和氏璧的真伪。随后,蔺相如以璧有瑕疵为由,取回了和氏璧,并趁机提出如果秦王不履行承诺,他宁愿将和氏璧摔碎,也不愿让它落入秦国之手。

秦王见蔺相如言辞坚定,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只得同意蔺相如的要求,让他带着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这就是“完璧归赵”成语的由来。

这个成语典故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格的尊严和诚信都是最为宝贵的。蔺相如不仅保全了和氏璧,更重要的是,他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手腕和过人的勇气。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完璧归赵”的成语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应该坚守原则,保持诚信,不畏强权,勇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蔺相如一样,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也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