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蝉

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解释:
噤:闭口不作声;若:像;寒蝉:深秋的知了。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害怕不敢说话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噤,不能读作“jīn”;蝉,不能读作“dāo”。
成语辨形:
噤,不能写作“襟”或“禁”。
成语辨析:
~与“守口如瓶”有别:~多指由于害怕而不敢作声;“守口如瓶”多指由于谨慎而不肯多说。
近义词:
缄口结舌 »、守口如瓶 »
反义词:
口若悬河 »、侃侃而谈 »、直言不讳 »
成语例子: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词语分开解释

寒蝉 : ①天冷时不再叫或叫声低微的蝉:~凄切丨噤若~。 ②蝉的一种,身体小,黑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翅膀透明。雄的有发音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叫。

噤若寒蝉是什么意思

jìn ruò hán chán

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提出反对条件的,转眼就掉过头去,嘌若寒蝉。——鲁迅《两地书》

国语辞典

蝉嘶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乃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语本《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如:「自从被上司数落之后,他便噤若寒蝉,再也不敢发表意见了。」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直言不讳

法语 (expr. idiom.)​ garder le silence par peur

噤若寒蝉的网络解释

噤若寒蝉是一个成语,原指像冬季的蝉那样停止鸣叫。后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意。

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噤若寒蝉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强烈推荐

名师教学: 语文 英语 其它

教育部资源中心制作的优秀精品课程

新版教材: 语文 英语 其它

囊括统编版、人教版、沪教版等众多权威教材

系列APP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