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形于色

nù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成语出处:
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内心的愤怒在脸上显露出来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色,不能读作“shǎi”。
成语辨形:
形,不能写作“行”或“刑”。
成语辨析:
见“怒不可遏”(708页)。
近义词:
怒不可遏 »、怒目切齿 »、怒气冲天 »
反义词:
喜形于色 »、喜不自胜 »
成语例子:
(1)怒形于色,在商场上是一大忌。(2)做人不要怒形于色,以免吃亏上当。

怒形于色是什么意思

nù xíng yú sè

满脸怒气、极不愉快的神色很明显

说至此,宋参谋怒形于色,目光如炬!问“ 贺司令对过激党有无除灭方法?”答:“有!杀!”—— 老舍《赵子曰》

国语辞典

内心的愤怒显现在脸上。宋.洪迈《夷坚丙志.卷七.子夏蹴酒》:「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东周列国志.第一八回》:「曹沬右手按剑,左手揽桓公之袖,怒形于色。」

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怒形于色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强烈推荐

名师教学: 语文 英语 其它

教育部资源中心制作的优秀精品课程

新版教材: 语文 英语 其它

囊括统编版、人教版、沪教版等众多权威教材

系列APP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