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成语解释: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成语出处:
先秦 孙武《孙子 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背水一战 »
成语例子:
《北史·刘武传》:“军士去家二千里,后有黄河之难,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什么意思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谓置于不战则死的境地﹐然后方能奋勇战斗﹐取胜得生。语本《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国语辞典

形容置身于无退路的境地,势必能拚死向前,求得生存。参见「陷之死地而后生」条。《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

以上参考资料就是本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强烈推荐

名师教学: 语文 英语 其它

教育部资源中心制作的优秀精品课程

新版教材: 语文 英语 其它

囊括统编版、人教版、沪教版等众多权威教材

系列APP为「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出品